【腾讯云】腾讯云图,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。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,模板丰富,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。

1916年,北大教授刘半农喜得千金,他却对妻子嘱咐道:“给别人要说她是个男孩!”从此,他们女儿便女扮男装,直到出国后才以女装示人。

看到这里,可能很多人认为刘半农是典型的封建思想,重男轻女,怕没有面子而对外说生了男孩。相反,刘半农是出于对妻子朱惠无比深沉的爱才做出这个决定的。

刘半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,文学家、语言学家和教育家,曾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,可他的婚姻却是遵守的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。

刘半农的母亲经常到庵堂里烧香拜佛,时间久了结识了同样经常光顾此处的朱惠之母。

在闲谈中,她们了解到刘家有一个儿子,而朱家有两个女儿,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,一来二去之间两人一拍而合,为儿女定下了亲。

在两个母亲的计划中,刘半农将要迎娶的是朱家的大女儿朱惠。刘半农的父亲却极力反对这个方案,因为朱惠比刘半农大了三岁,这在当代很正常,可是那个年代并不多见。

无奈之下,朱家首先让了步,他们更改了婚约,由二女儿朱丽代替姐姐嫁给刘半农。

这本来是一个令两家都能接受的方案,可是造化弄人,不久之后朱丽生了重病,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对症治疗,很快就去世了。

为了保持两家的姻亲关系,朱家再次更改了婚约,再次决定将朱惠嫁给刘半农。奇怪的是,这次刘父竟然爽快地同意了。

按照当时的规定,在正式拜堂成婚之前,男女是不能见面的,因此在洞房花烛夜上才能最终得知对方是否是自己心仪的类型,颇有一些撞大运的感觉。

刘半农却偏偏不遵守这个规定,他多次前往朱惠家门口踩点观察。终于有一次朱惠去河边洗衣服,蹲在大树后面的刘半农看到朱惠模样俊秀,正是自己喜欢的类型,便兴高采烈地一下子跳了起来。

朱惠着实被吓了一大跳,赶紧跑回了家里。从朱惠的跑步姿势,刘半农看出来她在裹脚。

受新式思想影响的刘半农深知裹脚对于女子的迫害,回家后他立即向母亲表示,要与朱家沟通协调,不要再让自己的未婚妻受这份罪,反正现在朱惠已经与自己订婚,也不怕嫁不出去。

就这样,朱惠停止了裹脚生涯,只是她不知道,这突如其来的幸福正是自己的未婚夫刘半农所赐。

1910年,两人正式结为夫妻,当时刘半农19岁,朱惠22岁。

婚后两人举案齐眉,琴瑟共鸣,感情好得不得了。美中不足的是朱惠两次怀孕都流产了,这可急坏了刘半农的母亲。

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为了刘家的香火着想,刘母不断催促儿子纳妾,但都被儿子断然拒绝了。

刘半农是妥妥的“宠妻狂魔”,为了避免朱惠受委屈,他索性不再继续在家里居住,而是把妻子带到上海定居。

在刘半农的悉心照料下,朱惠的身体很快恢复,1916年再次怀孕后经过十月静养,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。这才发生了文章开头一幕。

本来朱惠以为刘半农也是嫌弃生下的是女儿,可是随后丈夫的解释打消了她的顾虑。

“我家里人都很重男轻女,如果他们知道生下的是女儿,要么催促着赶紧再生,要么又让我纳妾,因此咱们要把女儿当成儿子来养。”

看到丈夫能够时时处处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,想办法,做决策,朱惠非常感动,她表示一切听从丈夫的安排。

1920年,刘半农要去英国伦敦留学,他怕妻女留在国内没人照顾,便克服了重重困难,将她们一同带到国外。

一踏上伦敦的土地,刘半农就为女儿换上了漂亮的裙子。看着女儿高兴得翩翩起舞的样子,他和朱惠内心很是欣慰。

异国求学的这段时间,刘半农白天刻苦攻读相关课程,夜里认真照顾妻女,一家人和和美美,幸福无比。

后来,朱惠又一次怀孕,这次生下了一对龙凤胎。刘半农激动坏了,在儿女双全的同时,大女儿即使回国,也终于不用女扮男装了。

1925年,刘半农学成归国。他担心妻子晕船,打听到吃水量大的船只更为平稳,手头并不宽裕的他花高价买了最大船只的票,把朱惠感动得一塌糊涂。

经过留学,刘半农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,同时对于妻子的感情愈发深厚。

回国后他用白话文写下了那篇著名的《教我如何不想她》文章,献给自己的妻子,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。

这篇诗作在极具文学意义的同时,特指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“她”也被创造出来,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汉字的意蕴。

尽管出生在晚清,成长于民国,就连婚姻也是封建包办制的产物,但刘半农何其幸运,找到了自己的真爱,并从一而终,这在那个年代真是凤毛麟角。

细心品读刘半农和朱惠的故事,让我们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,重拾了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。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
Top